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讲好抗战故事,传承红色血脉,黄播
政治学系研究生第一、第二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、哲学系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、公共管理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等六个支部组织党员同志,于2025年9月23日上午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集体参观学习“血肉铸就抗战生命线——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”。

图1.昆明市博物馆活动展
在昆明市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,各支部成员依次参观了展览的五个主题篇章,这些珍贵历史档案和影像资料,生动再现了滇缅公路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,让在场每一位同志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。
展览以“烽火危局,山川震眩”开篇,将时间拉回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节点。1931年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,侵华战火熊熊燃起,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。1937年7月7日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日寇铁蹄践踏大半个中国,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正式拉开帷幕。在这危急关头,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,坚定主张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,汇聚全国各族人民、各民主党派、各爱国军队、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力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带领中华儿女为守护民族生存浴血奋战,用担当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。

图2.支部同志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进行参观
步入“抗战通途,血肉铸就”篇章,滇缅公路的修建历程令人动容。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,云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以龙云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、各民主党派、各阶层各界人民团结抗战的良好局面。当山河破碎、国运危殆之际,在全民族抗日救亡浪潮的感召下,云南地方政府在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大力支持下,毅然组织抢修滇缅公路。20 余万云南各族儿女怀着“守土抗战”的坚定信念,主动挺身而出,他们手握原始工具,在崇山峻岭间开山凿石、肩挑手扛。仅仅用了 9 个月时间,便成功贯通从昆明至畹町,横跨云岭山脉、穿越怒江天堑,全长 959.4 公里的滇缅公路中国段,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伟大奇迹。这条公路的建成,是以不下两三千人的牺牲为代价,它打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相连的陆路交通线,更铸就了中国抗战史上一座撼天动地的精神丰碑。

图3.云南各族儿女用血肉铸就抗战通途的照片
“托举山河,战略动脉”篇章,清晰展现了滇缅公路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。1938年底,滇缅公路在云南20万各族民众的血汗中贯通。这条蜿蜒于横断山脉间的公路,不仅是一条交通运输线,更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连通外界的“陆路生命线”。数万吨汽油、枪支、药品、机械等急需的抗战物资,通过这条公路源源不断运入内地,以承担全国抗战物资90% 运输量的关键作用,有力支撑起西南工业的发展基石,成为抗日前线不可或缺的“弹药库”与后方民众赖以生存的“生命线”,为烽火飘摇中的中国注入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力量。
图4.中国连通外界的陆路交通动脉
“断裂重生,护路保通”篇章,讲述了滇缅公路在炮火中坚守的悲壮故事。滇缅公路运输的黄金时代并未长久延续,从1940年开始,日军为掐断这条“东方战场的输血管”,对其发动了超过 400 架次的疯狂轰炸。炮火可以摧毁公路的路基,却永远摧毁不了云南各族儿女的钢铁意志。在轰炸与抢修、毁灭与重生的反复较量中,一条公路与一个民族的生死博弈不断上演,谱写了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篇章。随后,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等新运输生命线的相继开通,不仅确保了抗战物资的持续输送,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盟国的战略协同,为抗战胜利筑牢了物资与合作根基。

图5.1943年重修1945年重启运输的关键事件
展览最后“精神传承,历史回响”篇章,将滇缅公路的意义从历史延伸至当下。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滇缅公路,是云南各族人民用血肉铸就的抗战丰碑,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悲壮记忆,更在新时代以多元角色涅槃重生,续写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传奇。在抗战时期,它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“生命线”;在当前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背景下,它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这条路始终承载着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理念,更见证着中华民族从抗争到复兴的伟大跨越。

图6.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的加速器
参观结束后,支部同志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交流。大家纷纷表示,通过这次活动,真切感受到了“生命线”背后的牺牲与奉献,要以先辈精神为激励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担使命。

图7.各支部同志集体合影留念
黄播
政治学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,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。